《家在九江》是南方日報南海團隊對南海區(qū)九江鎮(zhèn)進行鄉(xiāng)土文化調研成果集結而成的書籍,全書提煉了體現九江風土人情、歷史地理文化特性的十個關鍵字,分別是江、圍、漁、商、儒、酒、龍、僑、產、鄉(xiāng),形成十個篇章,集中回答“什么是九江”這一命題。十個篇章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每個篇章圍繞關鍵字,分成概述、人物訪談、大事記三個部分,同時穿
月港是明代中后期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商港。在大航海時代,月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動脈,是當時全球化貿易的重要樞紐。“月港文獻叢刊·碑刻卷部分”搜集今天月港遺址及周邊地區(qū)留存下來的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活動,以及與海外交流相關信息的碑刻文獻,包括但不限于政府公告、地方志、宗教銘文、紀念性碑文等。叢書所收錄的文獻
本書為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傳統美術與西部美術研究中心階段性成果,主要包括2019年至2022年終南學術論壇的藝術研究成果匯編。終南山脈自古就是中西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互滲的見證。周、秦、漢、隋、唐五個大一統朝代在終南山下營造京城,其文明成果不僅影響了西方,也影響了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列國,進而
本書試圖根據先秦典籍中的資料和考古出土文物,對先秦中山國的歷史,進行初步的探討。全文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言,扼要介紹本課題研究的意義與目的、歷史與現狀、主要內容與創(chuàng)新之處。第二部分為正文,將傳世文獻的記載與出土的古文字資料、考古實物結合起來,對先秦中山的族屬與姓氏、興起與衰亡、政治與經濟、生產與生活、文化認同等諸
本書主要輯錄了傳世史籍和出土文獻中涉及后涼的人物、事件、地理、文學、藝術、宗教等內容資料,始于383年前秦苻堅命呂光西征,迄于403年呂隆投降后秦。有些涉及后涼宗室人物的史料雖超出后涼史(385—403年)范圍,但仍收錄在內。傳世史籍所涉及資料,按正史類、編年類、載記類、地志類、佛典類、類書及其他類等進行分類整理,每條
《天朝的崩潰》是作者系統研究鴉片戰(zhàn)爭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詳盡考訂了與戰(zhàn)爭相關的一系列重要史實,力圖以當時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與行為規(guī)范去理解歷史,使許多在今人看來是荒謬的現象得以顯示其在當時環(huán)境中的“合理性”。同時,通過對有關人物及其言行活動分析,觀察清王朝在歷史轉折關頭的作為,揭示歷史進程中的偶然與必然。鴉片戰(zhàn)爭在
北魏上承十六國,下啟隋唐。建立北魏的拓跋人,在代北曾有一段百余年的成長發(fā)育歷程,史籍記載晦暗不明。田余慶先生就此歷史上的“模糊區(qū)域”,通過對史料的透徹分析和反復比勘,纖細考證與宏觀考察相結合,重點從北魏后宮“子貴母死”制度的形成和演變,道武帝拓跋珪離散賀蘭、獨孤等重要部落,拓跋與烏桓的共生關系,以及從《代歌》、《代記》
所謂“松漠”,即《遼史》所謂“平地松林”。因唐朝置松漠都督府以羈縻契丹,漢人因以“松漠”代稱契丹或遼朝,南宋以后也用以代指女真及金朝。本書收錄的17篇文章,正是劉浦江先生在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方面的成果結集。以契丹文字的研讀、遼代墓志碑刻研究和人類學方法論的運用為基礎,這些文章一方面展示了作者極為扎實的考證功力,另一方面
《剡錄》是嵊縣現存最早的縣志,為宋人所作方志的典范之作,頗為后人好評。全書十卷,卷前有史安之、高似孫序,卷一為縣紀年、城境圖、官治治等,卷二為山水志,卷三為人物志,卷四為古跡志,卷五為書、文,卷六為詩,卷七為畫、紙、古物,卷八為道館、僧廬,卷九、十為草木禽魚詁。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此書未見宋、明本傳世,僅有清鈔本
《黑韃事略》是南宋赴蒙古的使節(jié)隨員彭大雅、徐霆所著的蒙古見聞錄。兩人在理宗朝先后隨使臣到蒙古,彭大雅先以親歷見聞寫成書稿,徐霆則將自己的見聞記錄與彭大雅書稿互相參照,以彭稿為定本,把自己的不同記載作為疏,寫在各有關事項之下,合成一書。宋人稱蒙古為黑韃靼,故名《黑韃事略》。本書以作者耳聞目睹的記載為基礎,全面敘述了蒙古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