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通俗普及的角度,對《道德經(jīng)》的方方面面進行了解讀。全書共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傳道篇”,主要分為八個部分,分別從老子是誰,誰寫了《道德經(jīng)》、老子所說的“道”、老子所說的“自然”、老子所說的“無為”、老子的正反觀、《道德經(jīng)》和現(xiàn)代社會、老子的獨特命題:治國理政、老子與其他哲學流派等,下編“解惑篇”則為對《道德經(jīng)》疑
《論語義疏》二十卷,系清代學者馬時芳所著,始作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成于道光三年(1823)。本書著重在通過《論語》闡發(fā)作者思想,認為事功本于學術,欲明學術,則《論語》為本,故疏《論語》二十篇,或直言其指趣,或曲暢旁通,不拘舊說,以學問為根柢,以踐行為目的,以矯后世儒術疏闊之病,無漢宋門戶之見,是一部較有特色的注
關于莊子思想批判的研究現(xiàn)有的研究并不充分,也不全面,且沒有系統(tǒng)性。對郭象、朱熹這樣的大家研究得比較充分,但對于他們對莊子的批判完全是附帶論及,并非以莊子為主題,因此由于這種視角的不同導致對莊子本身關注不足。本書正是從這些冷門話題入手,將時代問題與經(jīng)典相結合,對莊子思想作創(chuàng)新性的深入研究。
本書在本社已出版書的增訂本,選擇以殷商文明作為承前啟后的中心,一方面從殷商文明的“終點”來觀察某些具神秘象征意義的造型之形成,另一方面,從殷商文明的“出發(fā)點”,來觀察其在兩周時期的演化,以及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被思想化、哲理化的過程。
本書稿包含唐伯元編次的《白沙先生文編》,以及《醉經(jīng)樓集》。
本書帶領讀者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緒"野獸”,并通過情緒"馴養(yǎng)”技術,扭轉不良情緒給個人發(fā)展帶來的不利影響,以情緒管理更好地驅動人生。該方案擁有驚人有效率,主要包括五大模塊。一、動機激發(fā)。通過情緒生命線技術完成動機激發(fā),使讀者迅速地找到和本書的契合點,激發(fā)出渴望已久的管理情緒的目標,收獲基本的成功管理情緒的信心。二、基本知識
本書廣泛引用原始族群的材料,梳爬學界相關理論成果,破立結合,在批判與繼承前輩學者觀點的同時,以解決問題和解答疑惑為導向,對圖騰崇拜、靈魂崇拜、龍崇拜、自然崇拜和神的起源等現(xiàn)象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討,認為各類原始崇拜都起源于對族群男性英雄祖先的一具再生尸骨的崇拜,在本質上都是對族群男性英雄再生祖先的崇拜。本書觀點新穎,對
本叢書是在馬一浮選輯編目的“儒林典要”叢書基礎上擴充整理而成,選取宋至清代著名儒者的代表性著作,并請有學術潛力的中青年專家學者撰寫導讀,以供儒學學習者愛好者選讀。
"本書旨在以通俗的形式介紹隋唐三百年間的興衰迭起。本書共分為十個章節(jié),主要按照時間順序,精選重要歷史節(jié)點、歷史人物;每章節(jié)末,還有“讀書”單元,為讀者介紹可拓展閱讀的史書及閱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