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君子教育是與中國特色的君子文化一脈相承的,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圍繞“謙謙為人:中國古代君子教育”進行研究,旨在通過對相關儒家經典與相關先賢之君子教育思想的分析,系統(tǒng)挖掘古代君子教育思想,分析古代君子教育思想的基本特點,豐富中國傳統(tǒng)教育理論研究成果,充實君子教育思想研究,為新時代中小學和其他教育
兩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在社會治理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地方行政體系主要包括郡、縣、鄉(xiāng)、亭等層級,官員由中央任命,確保政令暢通。在社會治理方面,兩漢地方政府推行賦稅與徭役制度,以維持國家財政與勞動力供給;實施戶籍管理,加強對人口流動的控制;建立鄉(xiāng)里制度,通過地方豪族與鄉(xiāng)紳
本書是一部有關中古社會歷史與文化的專題論集。綜合各專題研究內容之主題,涉及以下諸領域:一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文化風尚與中華文化之傳承的總體論述與相關家族的個案研究;二是有關家族、士族群體流遷與南北文化傳播,其中對當時南朝醫(yī)術人士之北遷與南北醫(yī)學文化的傳播、交融研究尤為深入;三是對隋代統(tǒng)一后南人北遷與江左文化北傳進行較為
元滅南宋后,為有效控制江南,在當地推行嚴密的軍事鎮(zhèn)戍制度,本成果即是在詳細研究江南各地鎮(zhèn)戍軍萬戶府的基礎上,試圖重構元代江南軍事鎮(zhèn)戍體系并總結其特點。成果認為,元代江南鎮(zhèn)戍布局,與行省一樣,可歸納為“重點在北、以北制南”。其中淮江沿線尤其是長江下游為“密集型”鎮(zhèn)戍區(qū),由此向南逐次遞減,到南端的八番廣海(今湘西、貴州、廣
書稿從本區(qū)域商業(yè)資源環(huán)境的角度出發(fā),考察分析了自清以來的西北絲路上的商業(yè)進程及商貿為核心的各種關系,主要圍繞商路、商品與商人展開討論與考察。本書討論了以馬為主體的畜牧商品還成為與江南綢緞等手工業(yè)產品相互交易的時髦品,皮毛也成為這里打開國際商貿市場的敲門磚。尤其隨著全球范圍內對皮、毛等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在世界經濟形勢變換
我國歷來重視對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傳承及利用。當前,全國各地高校也積極依托各自的優(yōu)勢,開設遺產保護專業(yè)并建設相關課程,為加快培養(yǎng)國家急需緊缺的遺產保護高級專門人才奠定了基礎。在此背景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三位老師基于自身在文化景觀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積累,編寫了研究生教材《景觀遺產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導論》。
近些年的研學旅行,豐富了旅行的意義,也將學術文化注入旅行之中,為城市的解讀帶來新的研究視角,本書以研學的方式解讀寧波這座城,讀者將通過親自訪談、調查、踩點等方式,讓寧波的歷史、文化、名人等內容活靈活現地呈現。本書力求將理論知識與研學活動緊密結合,通過研學活動來了解寧波,讀懂寧波。第一,理論知識部分的內容,抓其基礎性,以
本書系為紀念2020年義和團運動120周年而推出,是近年海外學者有關義和團運動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匯集了中外義和團研究學者孔正滔、孫立新、迪特琳德·溫舍、杰夫·鮑爾索克斯、古蘇珊等人的最新成果,探討了義和團運動的宣傳媒體、德國帝國議會與法國眾議院對義和團戰(zhàn)爭的討論、德國青年媒體中的義和團、銀幕上的義和團、檔案中的義和團戰(zhàn)
本書共8章,內容包括:中國文化的起源、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中國文化的價值系統(tǒng)、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受容與排拒、中國文化的現代反思、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現代意義。
本書匯集沈福偉先生有關中外海上交通、交流的25篇學術論文,分為“航海天地篇”“海上交流篇”兩大部分,以詳實的史料和豐富的文物、遺跡材料,從不同角度梳理、揭示了中國人自3000年前起就持續(xù)不斷地深入海洋探索、發(fā)展遠洋航業(yè)的波瀾壯闊的歷程,批駁了西方傳統(tǒng)史學關于“中國人不善于航!薄爸袊瞬皇呛胶C褡濉钡闹囌,對我國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