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證是一種具有說理功能的話語序列。在科學研究中,它具有演繹和歸納兩種形式。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由于涉及不同的語境(包括文化傳統(tǒng)),論證呈現(xiàn)出千變?nèi)f化的形式。為了滿足人與人以及人與機器之間日常交流的需求,本書采用兩種不同的自下而上方法——廣義論證本土化研究程序和機器學習,從具體事例和文本中挖掘或習得不同語境下論證模式、論證
本書以“社會公正與民眾幸福的相關性”為切入點,從價值理念的辨析和實踐路徑的考察兩大層面展開論述。在梳理前人相關思想資源的基礎上,深入探析以往研究的豐富成果,把握其中的精華與實質(zhì),力求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確立適合當代社會的價值維度,探尋解決現(xiàn)實困境的有效路徑。本書借助哲學、倫理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文化學以及生態(tài)學等多學科的
本書全面分析了推理、理性和理由這三個元哲學概念的內(nèi)部關聯(lián),指出它們都有真值性和實踐兩重內(nèi)涵。格賴斯力圖說明從哲學上跨越“真值性/實踐”的鴻溝是可能的,進而得出一些重要的哲學結論。本書是格賴斯推理思想、邏輯觀、元倫理學思想和哲學方法論的集中體現(xiàn),它對于格賴斯哲學與語言學思想的整體把握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BR》Aspec
人性問題是人類思想史上的永恒主題。孟子早在2300多年前提出的性善論在此后幾千年歷史上引發(fā)了無數(shù)爭論,不僅影響到日本、朝鮮、越南等東亞國家,也在20世紀西方學界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本書在全面研究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及歐美國家有關孟子性善論的各種觀點的基礎上,對孟子性善論進行了新的闡釋,在如何理解古人人性概念的含義,性善
詮釋學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成為西方哲學的一門顯學,漢語學界的譯介和研究已有40年之久,近年來呈現(xiàn)出中西詮釋傳統(tǒng)的比較、會通與創(chuàng)新的局面。詮釋學發(fā)展至今,眾多的方案和主張形成彼此融合互補的趨勢,但也不乏詮釋理念上的抵牾沖突,詮釋學的發(fā)展還面臨著新的問題與困境,故而本書“走在理解的途中”,以“理解”和“方法”的關系為主
本書作者斯蒂芬·芬利從語言學分析出發(fā),提出一個統(tǒng)一且廣袤的規(guī)范語言理論─“good”被定義為一個介于事物與特定目的(或潛在事態(tài))之間的概率關系,并借此去定義其他規(guī)范語詞(如“ought”與“reason”等),體現(xiàn)了徹底的自然主義傾向。本書內(nèi)容廣泛,論證縝密,若想充分理解書中內(nèi)容,讀者**具備一定的知識背景,如概率、條
陳昌曙先生為中國技術哲學研究的興起與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尤其致力于中國工程主義傳統(tǒng)的技術哲學,是中國技術哲學“東北學派”的領軍人物。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發(fā)表了幾十篇探討技術哲學問題的文章,專著《技術哲學引論》體現(xiàn)了其研究的理論特色和方法論特征,上述成果為工程傳統(tǒng)的中國技術哲學發(fā)展繪制了清晰的學術圖譜,在國內(nèi)外學術
本書圍繞古希臘羅馬傳世典籍的解讀和研究,從五個方面概覽古典學術的整體面貌,旨在經(jīng)由古典學術通達古希臘羅馬傳世典籍所承載的古典精神。 第一章介紹四所歐美高校從本科入學到博士畢業(yè)的古典學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第二章梳理初習者需要通盤了解的傳世典籍并給出必讀書目;第三章指導初習者使用校勘本、輯佚本及評注本,逐步深入對傳世典籍的文本細
本書從日常生活場景出發(fā),將思維導圖融入生活場景,分別融入介紹了思維導圖八大圖示法——圓圈圖、氣泡圖、雙氣泡圖、樹形圖、括號圖、流程圖、復流程圖、橋形圖的相關知識和應用場景。 通過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精美插畫和簡明易學的思維導圖圖示生活的日常引入思維導圖,再用案例和練習相結合的形式,為讀者打開思維導圖的啟蒙之門,使讀者對思維
與依篇疏解構成一種互補,本書對章句的理會,除字詞、句脈的必要訓釋外,尚頗重視相關古籍對其意之屬的印證。由參酌而考辨去孔子立教未遠之戰(zhàn)國以至兩漢遺籍,不僅有助于把握語境不詳?shù)母鲃t語錄的旨歸所在,也為窺知整個孔門義理的原委提供了一條富有歷史真切感的蹊徑。作者把孔子的一以貫之之道置于先秦人文眷注重心由“命”而“道”轉換的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