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臣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詩人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廖內的名著。全書以美妙的文筆虛構了發(fā)生在1507年間烏爾比諾公爵與其廷臣之間的談話。談話的主題是如何成為一名完美的廷臣和完美的宮廷貴婦。 全書分為四卷,每一卷記錄了廷臣在一個晚上展開的討論,由一兩位廷臣主講,其他人質疑和討論。作者深受西塞羅《論演說家》和柏拉圖《會飲》
《清史稿儒林傳》凡四卷。卷一至卷三,大致以學術宗尚區(qū)分類聚,略依年輩先后為序,著錄一代儒林中人近三百家生平學行。卷一專記理學諸儒;二三兩卷分別記經學、小學、史學及諸子學中人。所錄各家,人自為傳,或獨領一篇,或諸家共席,首尾一貫,自成體系。卷四則沿《明史》舊規(guī),專記入清以后,歷世衍圣公之承襲,唯無以附麗,乃置諸《儒林傳》
佛教進入中國,在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跡,最有聲色的階段是在六朝、隋唐的中古時代,文學也由此產生了新的圖景。本書在用力爬梳這一時期文獻的基礎上,將佛教與文學相關因素納入文學史發(fā)展的進程,從文化史、多元宗教等視野,吸收域外學術成果,以問題性為線索,結合歷時性的事實,觀照佛道、儒佛關系對中古文人的精神影響,詮說中古
《現(xiàn)代儒學》是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主編的輯刊,旨在推動儒家多元傳統(tǒng)的研究,面向現(xiàn)代世界闡發(fā)儒家思想。本輯《現(xiàn)代儒學》主題為“現(xiàn)代視野下的莊子哲學”,除方克濤先生特稿《莊子與特殊主義》外,既有胡建萍、黃勇關于《論〈莊子〉中的行為對象道德相對論?》一文的學術商榷,還薈萃了袁艾、章含等知名學者的莊子哲學研究成果;胡湘農《孟子的
本書包含了19341947年懷特海生命最后十四年的43次談話,談話對象有小說家、出版商、外交官、學者等。談話內容涉及懷特海本人的哲學與教育理念、希臘和希伯來傳統(tǒng)的比較、基督教與佛教的比較、英美社會制度的比較、圍繞二戰(zhàn)展開的對文明進程的思考、對資本主義命運的關注和反思、對中國的觀察等。
本書開篇明確提出了心學非理學,否定學界一直以來所稱的宋明理學的說法,闡述了宋代以二程和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同明代心學在學理取向與社會效應上二者絕然不同;并以明代社會改革帶來的商品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為背景,系統(tǒng)地梳理了明代心學流派中頗具影響的白沙心學、甘泉心學、陽明心學,以及三學派之間的相互關系,展示了明
本書是一部古希臘羅馬哲學專業(yè)的論文集,主題為宇宙與自然:古希臘自然哲學諸面向,主編崔延強、梁中和。本書整體內容豐富、知識領域跨度廣,主題明確,選文均涉及古希臘羅馬的自然哲學、物理學這一塊,以及由此延伸出的關于形而上學、神學的探討。共收錄18篇文章,其中,原典2篇,分別為伊壁鳩魯派、斯多亞派和新學園派關于神學問題的論辯,
當代哲學、認知科學和人工智能語境下,類比不僅是一種論證形式、認知活動,也是人工智能得以發(fā)展的基礎理念和核心進路之一。本書采取一種具身認知立場,主張從解釋功能的類比轉向實踐功能的類比。作者論證了類比實踐模型的涌現(xiàn)的必然性,并基于瑪麗·赫西、保羅·巴薩關于類比模型的二維邏輯構造,集中探討了從具身
《復旦政治哲學評論》是以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創(chuàng)辦的中國第一個政治哲學博士點為學科依托,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本政治哲學專業(yè)性學術讀物。以根據(jù)中國、學術為本為學術理念,堅持純粹的學術原則,將其辦成集中展現(xiàn)漢語學人政治哲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漢語世界政治哲學研究中堅力量,并向世界展現(xiàn)中國政治哲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的一個學術平臺。已經在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特·施韋澤因提出敬畏生命的概念而享譽哲學和倫理學界。本書是施韋澤從敬畏生命這一獨特視角解讀中國思想史的專著,由兩份關于中國思想史的手稿組成(分別完成于1937年和1939年、1940年之交),經過兩位施韋澤研究者的精心整理,于1999年首次出版。 在書中,施韋澤從印度思想與中國思想